今天(2月25日)上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江小龙,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介绍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相关情况,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十四五”期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
裘文进:《实施计划》的背景和意义:上海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结合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精神,积极推动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
本市制订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按照“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统筹推广应用与设施配套,统筹生产发展与回收利用,统筹政府支持与企业投入”要求,从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加快新技术示范应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健全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若干重点工作。
《实施计划》主要内容:到2025年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二是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汽车网联化与智能化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完整供应链。
三是绿色交通能源体系加速形成。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党政机关公务车辆、中心城区载货汽车、邮政用车全面使用新能源汽车,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环卫车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80%,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
四是网联化智能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五是基础设施配套持续优化。充换电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设施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六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加氢及充换电相关标准和监督体系基本成熟。智能汽车测试、示范应用、商业运营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计划》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提出五方面19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强化整车技术创新,增加高端纯电动车型供给,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生态。支持新一代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车用操作系统及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多种形式车用氢气储运技术应用,大幅降低成本。
二是打造完整产业生态。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鼓励国内外技术领先、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沪投资建设整车制造、研发项目。推动补强产业链,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支持国企改革,打造若干个销售规模达到百亿级的零部件“独角兽”企业。支持安亭、临港新片区、金桥合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发展,实现制度、标准、成果互认。
三是构建绿色交通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支持政策,自2023年起,对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等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在具备条件的郊区公交、重型载货、冷链运输、环卫、非道路移动车辆等领域应用,其中公交车示范应用总量不少于50辆。推进高度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显著降低自动驾驶测试综合成本,大幅增加测试道路里程,探索在高速公路等区域开展测试,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集装箱运输、出行服务、高架道路清扫、泊车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
四是落实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保障。鼓励集中式充电站、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充分利用绿地、公共道路停车场等资源布局经营性充电设施。鼓励商场物业等减免充电车辆停车费,通过对占用充电车位的燃油车提高收费标准等方式,缓解“油车占位”矛盾。鼓励存量公共充电桩改建为直流快充桩,力争新建或改建1万根。完善换电设施报建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换电运营给予补贴。落实居住社区充电设施配建要求,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社区充电模式。出台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建设审批管理办法。
五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机制,落实厂商主体责任。提出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及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车用氢气储运等领域标准规范,积极推广北斗导航在巡游出租车计量计价领域应用。探索自动驾驶法规豁免申请机制,对测试及商业化应用过程中触及到的现行法规关键约束,研究一揽子解决方案。支持无安全员测试等创新举措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试点。
保障措施:一是本市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专班,各有关部门、区政府按照《实施计划》明确的重点工作和分工,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相关工作。
二是推动多项政策聚焦。加大本市各类专项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支持加氢站、充换电设施、智能路侧设施和重大功能性平台项目纳入“新基建”示范。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内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相关产品(技术)业务,并开展实质性生产或研发活动,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燃料电池汽车运行、关键零部件应用、加氢站建设及运营等给予补贴。
三是落实人才激励。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落户、人才奖励等支持。
——热点问答——
继续鼓励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动绿色低碳出行
Q:解放日报:春节前,上海发布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大家非常关心免费牌照的问题,与上一轮政策相比这一轮政策免费专用牌照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主要有什么考虑?
A:裘文进: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本市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出台新一轮《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将市民特别关注的免费专用牌照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体现了本市继续鼓励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动绿色低碳出行的导向。
与上一轮政策相比,《实施办法》通过差异化安排,加大了对纯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一是对在本市已经拥有一辆燃油汽车的个人用户,再购买插电混动汽车的,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二是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对消费者购买或受让插电混动汽车的,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在《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既考虑要为市民使用新能汽车提供便利,同时也要把握好发展趋势,围绕提倡绿色低碳出行这一主要目标,突出重点、聚焦政策。总体看,近年来本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以下趋势。一是市民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全年新增突破12万辆,远高于以往每年7万辆的水平,今年1月份增量仍然超过2万辆,一方面突显了市民对绿色低碳出行的热情,但另一方面确实也加大了全市交通排堵保畅的工作难度。
二是纯电动汽车逐渐成为市民消费主流。我们发现,随着一批续驶里程长、智能化水平高的纯电动车型上市,有效激发了市民使用纯电动汽车的热情,纯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占比由2018年的29%大幅提升至去年的63%,我们判断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基于上述分析,经综合平衡,我们适当调整了专用牌照政策,也是要将有限的道路资源聚焦更多地支持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同时,在政策有效期内,我们继续落实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额度总量不设限额,进一步优化消费者申领审批流程,压缩审核时限,提升市民购车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坚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攻方向,全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未来有哪些规划?
A:张建明:2020年,上海汽车实现产量264.68万辆(占全国10.5%),汽车产业产值6735.07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量23.86万辆,同比增长190%,产值达到663.64亿元,同比增长170%,为汽车工业稳增长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上海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92%),累计推广42.4万辆(燃料电池汽车1483辆),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列。
上海坚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攻方向,全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完整。上汽、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型加快上市,华域汽车、捷氢、重塑等企业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化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新能源汽车优势资源集聚发展。特斯拉超级工厂、大众MEB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跑出“上海速度”;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等重要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环境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充电桩超过37万个(车桩比约1.1:1),加氢站9座,为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上海将全力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从三个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发展:一是聚焦纯电动汽车加速发展。持续优化提升特斯拉、大众MEB等纯电动汽车产品生产布局,培育提升智己、上汽R标等自主品牌价值,带动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
二是聚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积极把握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契机,全力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到2023年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30座,2025年建成超过70座;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推广整车近10000辆)。到2025年基本建立“一环”“四创”“六带”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生态(沿“外环”布局形成研发生产、车辆运营、设施配套、检测认证等全产业链,大幅提升技术、产品、应用、环境等“四创”自主能力,持续扩大嘉定、青浦、金山、临港新片区、浦东、宝山等“六带”规模)。
三是聚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充电桩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整合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建设,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便利性;同时,超前布局加氢站建设,打造相对完善的加氢网络。
道路充电桩建设与架空线入地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
Q:东方网:随着新能源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充电桩的数量也在成比增长,想问问建设情况如何?
A:江小龙:我们充电桩的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中心城区住宅附近的道路,尤其是大量充电难的老旧小区附近,均有布设需求;二是设置密度高。按照道路充电桩车位占总体道路停车位20%的配比,每隔30米左右就需要有一个充电桩;三是需要带电源、通网络。
城市道路综合杆作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设置密、带电源、通网络等特点,符合道路充电桩建设的几个主要条件。因此,道路充电桩可以作为综合杆的搭载设施之一,集约化进行建设,这样既免去新增充电桩对人行道的占用,提升环境品质,又可以利用综合杆预留的电源容量和通信管道,避免重复掘路,只需在挂载方式进一步规范,就可以实现道路充电桩的快速布设。
从统筹建设的角度,我们会同发改委,在各区实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的同时,同步推进道路停车场充电桩建设,确保道路充电桩建设与架空线入地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马路拉链和占据人行道的问题。
全力推进本市交通运输行业车辆新能源化发展
Q:上海电视台:上海现在在新能源车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推进情况怎么样?特别是在今年对于充电便利化等方面有哪些新的计划?
A:刘斌:市交通委全力推进本市交通运输行业车辆新能源化发展。充电设施方面,全市充换电设施规模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用及专用充换电设施已超过10万个,外环内以服务半径1公里计算,覆盖率达91.8%;外环外以服务半径2公里计算,覆盖率达63%。新增直流快充设施占比较2019年同期占比翻了一番。创新开展了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目前已有15个示范站上线运营。
此外,我们还加快推进机场、火车站充电站布局建设,虹桥机场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出租汽车蓄车场充电站点。指导开发“联联充电Pro”专用版,选取优质直流快充场站和充电桩接入APP,确保充电车位相对可控、充电费用统一支付、费用相对优惠。目前已接入站点421个,直流充电桩3674台,覆盖充电车位6550个,日均充电量超20万千瓦时。
营运车辆方面,全面提升行业车辆新能源化程度,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更新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公交车11919辆,占全市车辆总量的67.3%;累计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车7912辆,占更新出租汽车总数的93%。自2015年起,市交通委陆续向城市配送物流行业投放纯电动新能源物流车,截至目前,投放纯电动新能源物流专用额度约2.9万辆。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年,市交通委将大力推进公共交通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落实新型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能源体系。
充电设施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充(换)电设施网络,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模式;积极推广智能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充电模式。在全市打造统一查询、统一结算的经营性快充网络,加强公用桩、专用桩建设和使用管理要求,重点推进出租汽车蓄车场、公交车停保场站、公共停车场、P+R场地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推进专用充电车位建设,提升充电保障能力,完成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1万个公共(含专用)充电桩和1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同时,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在特定领域和行业开展换电试点。
营运车辆方面,计划更新、新增公交车约1000辆,除应急营运车辆外,本市地面公交行业将于202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化。计划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车2500辆,本市出租汽车行业将于202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化(个体工商户除外)。此外,我们将积极推动道路运输行业使用新能源物流车,对于不同的细分行业、不同的场景模式、不同吨位的货车,力争实现新能源物流车的差异化应用。
四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Q:界面·财联社:现在上海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目前上海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哪些进展?下一步有哪些相关政策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
A:张建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信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多产业融合的焦点。上海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为目标,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重要政策相继发布、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道路测试有序开展、示范应用稳步推进。
上海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达560公里,形成了嘉定、临港、奉贤和金桥四地联动发展的格局,洋山港跨东海大桥智能重卡示范运行、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规模化示范应用相继启动。目前已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上海将聚焦场景开放和政策创新,从四个方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创新制度规范。积极落实《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的相关要求,加快修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研究在本市特定区域内开展政策法规创新,针对企业诉求强烈的高速高架测试、无安全员测试、商业化运营等开展试点工作。
二是全面开放重点区域,创新示范场景。推动嘉定、临港、奉贤和金桥区域进一步丰富测试和示范场景(嘉定三年实现460平方公里全域开放)。在示范应用基础上,加快推动特定应用场景下载物、载人、物流、清扫等商业化应用率先突破,打造产业和经济新增量。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产业新生态。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进一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各相关区域结合产业基础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培育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独角兽”企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营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四是积极推动平台创建,创新标准化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作用,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及测试基础数据库,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标准作用,研究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认证、运行等标准规范体系,为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制定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到2025年年底规划建设加氢站78座
Q: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我们看到实施计划明确提出,2025年我们氢燃料电池车的投入要达到1万辆,要新建超过70座加氢站,想问一下目前有哪些政策确保这样的一些目标的实现?另外目前的上海市的加氢站的情况如何?接下来会通过哪些规划管理以及包括规划布局是怎样考虑的?
A:裘文进: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之一,是本市具备发展先机和产业链优势的领域。但从实际应用看,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成本高、氢气价格高、车辆应用场景少、加氢站布局少等“两高两少”问题仍然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围绕促进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全力吸引并服务优质企业生根发芽、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的目标,结合本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支持。
一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的车辆给予一定的补贴,有效降低车辆购置成本;
二是鼓励本市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符合条件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应用给予支持;
三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在商业客运、货物运输领域的应用,对相关营运企业给予通行便利。
四是支持燃料电池公交运营,围绕《实施计划》明确的不少于50辆的应用规模,提出一揽子支持方案;
五是支持加氢站布局,对在本市依法建设并取得经营许可的加氢站给予建设补助;
六是支持降低氢气加注价格,有效减少燃料电池汽车日常使用成本。
以上六方面政策,针对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主要环节,着力破解“两高两少”瓶颈,助推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总体工作部署,适时启动执行。
江小龙:中国有句老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加氢站的建设,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底,本市已建成加氢站9座,其中嘉定区5座、奉贤区3座、宝山区1座。2020年度全市加氢站累计加注燃料电池汽车5.5万车次,累计加注氢气29.87万公斤。为更好地推进本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建设和管理,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本市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和《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
《管理办法》涵盖了加氢站定义、适用范围、部门职责、规划建设、经营许可、安全管理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内容。管理思路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将本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作为燃气设施管理,发放相应的燃气许可;二是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利用现有土地建设加氢站,降低站点建设成本;三是强化加氢站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四是计划建立全市统一的加氢站运营监管平台,依托智能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
我们想考虑通过数字化转型,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加强对加氢站的管理,因为加氢站也是新生事物,所以这个办法马上会出台,现在在走流程。
第二个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的专项布局规划,《专项规划》确定了以“重点区域覆盖、中间走廊串联”为布局的基本原则,梳理出了青浦物流园区、嘉定氢能港、临港新片区、上海化工区、宝钢产业区、松江经开区、金桥工业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点区域并涵盖浦东、虹桥机场、外高桥码头等3个重要场所。至2025年,全市共规划加氢站78座。
其中,已建站点9座,新增站点69座;新增站点中,油氢合建站46座(29个既有加油站改建、17个规划新建),纯氢站23座。本次规划实现了五大新城范围内加氢站全覆盖。专项规划近期将出台,我们感觉办法+规划能够更好地对加氢站的建设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