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行稳致远
2021-03-29 15:09  浏览:35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为更好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2020年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财政政策方面,表现为上调财政赤字率至3.6%以上、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上调专项债额度至3.75万亿元等。

总的来看,这些政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我国也成为主要国家中唯一恢复正增长的国家。但这些政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全社会的杠杆率显著提高,金融风险在不断集聚,因此2021年财政政策如何走,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宏观政策必须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落实到财政方面,表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要主动作为,切实做好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与2020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相对温和,各项财政工具将在2021年回归本质。2021年整体财政政策将回归均衡,换言之,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保持连续性,但相较2020年有所降温。在保持政策连续稳定的基础上,2021年政策逐渐恢复常态。我们认为,这种恢复常态是符合2021年经济走势的。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修复,逆周期政策托底的必要性正在降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国内经济先降后升、稳步复苏。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就业民生保障有力,多数行业已经恢复到往年的水平,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但特殊时期的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资金空转、资产价格上升、宏观杠杆率提高等风险。因此,宏观政策恢复常态,对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正如报告指出,2021年财政政策恢复常态必须注意与2020年财政政策之间的平滑转移。对于我国而言,2020年内部经济虽然运行在平稳区间,但距离稳态发展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伴随内部经济转型叠加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小的下行压力。因此,2021年宏观政策不宜出现大起大落,必须把握好政策的时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行稳致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及对经济的必要支持力度。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谨慎,认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为2021年经济复苏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提质增效的同时注重跨周期调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财政的认知上升到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财政职能从经济层面扩展到社会和政治等层面。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常态,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将退出一些临时性救助政策,例如2021年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然而考虑到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复苏不平衡性,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在提质增效方面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和薄弱环节的财力保障。

财政政策属于中长期政策,应着力于中长期结构调整,并且财政政策“易放难收”,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宜随经济和市场的波动过度频繁调整。跨周期的宏观政策设计,必须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的跨周期调节能力,为更长期的不确定性留下一定政策空间。因此,2021年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将增长10.6%。同时通过改革,推进减税降费、加快社保体制等措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善民生福利,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2020年疫情冲击和减税降费加大了财政收支不平衡压力,地方政府为保基本民生,以及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债务风险显著上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今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财政经济稳健运行,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2021年必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等。

从数字来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不严重,主要原因在于,2015年中国政府做了一项调整,即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绝大部分划归企业债,自那以后,中国政府债务相对于其他国家,始终处在一个较安全的水平。然而,这些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实际上是以当地财政做隐性担保的,因此,如果这些债务出现大规模的兑付危机,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第四,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财政政策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扩大消费市场为重点,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2020年宏观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恢复较快,需求恢复较慢,总需求不足的矛盾特别明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导致生产过剩和整体经济的收缩下行。因此,2021年财政政策要在适配消费趋势和方向上有所调整,一方面,优化投资结构,用好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提高社会消费水平。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短期需求的不足会造成中长期供给的下降。

第五,完善财政资金直达常态化机制,保持政策与制度的平衡。就我国而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般不够充分有效和顺畅,过去主要依靠将财政资金层层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往往会发生一些截留、挪用。2020年,我国创造性地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1万亿元特别国债和1万亿元新增赤字全部转给地方,其中1.7万亿元纳入直达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为基层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大幅度提高了政策效率。

今年两会,直达机制予以常态化,保持了政策与制度的平衡。政策解决短期问题,制度才能管得更长远。2021年直达机制的规模从1.7万亿元大幅上调到2.8万亿元,意味着今年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强度仍保持较高水平。

(钱春海就职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张蕊就职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发布人:438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