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各地都在打造强省会,以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为落实强省会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日前,兰州市政府印发《兰州市落实强省会战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第1号)》,要求通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房建类项目服务保障,支持企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云南、湖南、贵州、广西、福建、江西、甘肃和黑龙江等省份都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或者强省会行动。比如,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引领带动长株潭都市圈发展。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强省会”行动,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打造强省会,有利于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这是因为,一个实力强劲的中心城市,能争取到更多的人口、技术、政策,发展空间才会更广阔。尤其是如今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很强。但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城市环境、人才等。在经济欠发达省域,这些要素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就很难与其他省域竞争。
如何打造强省会?近年来,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成为一个重要途径。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一般有两个方式:一是城市行政范围内的区域调整,主要是将城市下辖的县、县级市撤县设区;另一种是将市域范围以外的、原属于其他地市的部分区域纳入,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相比前者,后面一种涉及跨地市的调整,难度要大很多。不过,自2011年以来,已经有多个省会城市成功合并周边地区。
一些城市通过撤县改区,城市发展格局得到优化,中心城市平台扩容,为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过,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城市为盲目扩大地域规模,把很多未必具备建区条件的县变成区,由此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省会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不仅出现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而且GDP比重占所在省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一半以上,呈现省会一城独大,而周边地区发展滞后、甚至“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无论是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还是一般的传统产业都集中在省会城市,省会没有与所在省域的其他地市形成产业梯度分配和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这样的格局不利于周边地区发展,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对这些大城市来说,未来打造强省会,应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而着重于质量的提高。今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之下,未来省会城市在既有的空间内,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在产业发展方面,在中心城区土地空间有限、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抬升的情况下,应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侧重于总部经济、创新、研发等环节。加快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或者一些制造端的环节,应合理纾解到周边地区、周边城市。
也就是说,在产业发展上,省会城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什么层次的产业都想要,必须有所取舍。通过与周边地区、周边城市一起,形成梯度分布、分工合力的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打造现代化都市圈,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卫星城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人口的优化合理布局。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要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
今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等待两年多的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这是今年第二个,也是继南京、福州、成都和长株潭之后,全国第五个获批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