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今年全面铺开,并进展迅速。
近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并集中开工40个重大项目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6月中旬,川渝两地还将共同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
除了在产业上共同发力,川渝还在积极深化毗邻地区合作。专家表示,两个行政区中间的毗邻地区往往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毗邻地区从物理和制度上建立合作的桥梁和平台是跨行政区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产业合作路线图出炉
此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了川渝联合编制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为川渝共同打造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制定了路线图。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表示,电子信息和汽车这两大产业,川渝两地都有相当的基础,都是各自的支柱产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甚至创新链上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
比如,2020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6957.5亿元,同比增长28.1%,总量居全国第四,在总量前四名中增速第一。2020年,重庆市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3.9%,增速位居全市工业第二和第一位。
整体上来看,成渝地区共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
此外,2020年,两地电子信息(含软件)产业营收规模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
但是,产业结构的趋同也带来同质化竞争。有专家研究提出,成都、重庆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6,要深度研究产业的分工协作方式,对内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内恶性竞争,对外打造成渝经济圈规模优势、比较优势,提升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不仅如此,易小光表示,放眼全国、全球,川渝两地上述两大产业的短板也比较突出。一是规模集聚效应不充分,相比沿海地区还有差距;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缺链;三是产业能级还有待提升;四是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核心技术存在瓶颈。
因此,川渝两地的产业合作首先就是抓住两个有基础的产业,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易小光表示,要提升有竞争力的领域,对一些弱项薄弱环节要增强,同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竞争,加强集聚、集群效应,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共建共享。
据《重庆日报》,前述两个方案提出,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带动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实,今年4月,重庆市经信委联合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四部门共同印发了《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提出强化两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这一方案还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两地汽车产业每年推出20款以上新车型、新增一批整零对接项目;稳步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一体化发展;初步建成成渝智慧高速公路,实现车联网示范和应用一体化发展。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在共抓产业协作“一条链”,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的同时,川渝合作另一大亮点还在于积极深化毗邻地区合作,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2020年12月,重庆市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川渝高竹新区位于广安市和渝北区交界区域,由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同建设,总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计划以先进制造业、都市近郊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
这一合作平台从诞生开始就承载着改革探索的使命。广安市与重庆市渝北区双方共派干部组建党工委及平台公司,明确出资及利益分享比例,共同开展招商工作。这些做法在川渝合作中前所未有。
易小光表示,毗邻地区合作是成渝地区一体化合作非常亮眼的举措。这也是抓住跨行政区真正协同合作的关键和试金石。
他认为,两个行政区中间的毗邻地区往往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因为行政区不同,导致市场分割、要素流动不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互联互通。因此,在毗邻地区从物理和制度上建立合作的桥梁和平台是跨行政区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其实,去年两地就联合出台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川渝两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2021年双方将在成渝中轴及其南北两翼分别规划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
易小光表示,川渝毗邻地区共规划了9个平台,以先易后难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逐步推进,减少市场竞争的摩擦。但是,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分离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和GDP分配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探索。
目前,川渝在一些毗邻合作平台上展开这方面的探索。易小光表示,在相对微观的地区通过这一方式打破分割、降低制度成本、实现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目的并不仅在于协调双方的利益分配,更在于通过这些措施打造好的营商环境,最终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发展。
在区域之间招商引资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今年6月中旬,川渝两地将首次共同举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而且会有两地高层领导参加。这一举动向外界展示双方合作的意愿,以及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决心。